在当今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对于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和创造力至关重要。为推广科学教育,提高幼儿科学素养,开展了此次大学生三下乡进幼儿园的科普实验活动。通过亲身参与科学实验和交流互动,让幼儿们在玩乐中学习,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2023年8月25号,为加强小朋友们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青岛大学“好奇心实验室”团队赴河北省任丘市武以溪跆拳道馆,进行了“大象牙膏”、“摩擦发电机”、“非牛顿流体”、“水精灵”和“瓶子吹气球”的实验讲解与互动。
团队介绍
指导老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工办主任林国红
实践团成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廖添旭
实践团成员:经济学院 张艺馨
实践团成员:经济学院 韩冰艳
实践团成员:纺织服装学院 李帆
实践团成员:纺织服装学院 宋世聪
实践团成员:纺织服装学院 徐润森
实验一:大象牙膏
队长廖添旭首先给小朋友们进行了实验的基础讲解,紧接着邀请小朋友们与他一起完成。先将双氧水和洗洁精按3:1的比例进行混合,随后在另一个杯中倒入适量的酵母,将这两杯快速混合,随即产生泡沫。
这时候有小朋友问到了:“那这是为什么呢?”队长耐心地回答道:“这是由于双氧水也就是过氧化氢,在酵母的作用下分解成水和氧气,因为混合了容易发泡的洗洁精,所以就会迅速膨胀出很多泡泡,泡泡里面就是氧气。”
实验二:瓶子吹气球
队长首先让一个小朋友将一张纸折成漏斗状,放到气球口上,有团队成员通过漏斗往气球里加入一勺小苏打并往饮料瓶里倒入三分之一白醋,然后把气球套在饮料瓶瓶口上,最后队长将气球里的小苏打快速倒入瓶中,就看到气球被慢慢吹大啦。
实验三:摩擦起电
团队成员们带领小朋友们将吹好的气球放于脑袋上摩擦后,吸起了许多小纸片。
实验结束后,一个小朋友问到:“这是为什么呢?”队长回答道:“任何物品都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当两个不同物体互相摩擦时,其中必定有一个物体失去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从而使他们带上异性电荷。”
实验四:水精灵
由队长提前制备足量经可食用色素染色的海藻酸钠溶液。
实验当天,团队成员用量杯量取 500 毫升水倒入锡箔碗中,放入约 25克的氯化钙(5%)搅拌均匀,获得清澈的CaCl2 溶液。邀请小朋友们将模具放入CaCl2溶液中浸湿底部,后将海藻酸钠溶液缓慢倒入模具中,并把模具浸入CaCl2 溶液中充分交联。浸泡一段时间后,在溶液中轻轻晃动模具脱模,得到“水精灵”。水精灵球分离出模具后,可继续浸泡在CaCl2溶液中,浸泡时间越久,交联越充分,凝胶体系越坚硬。
实验五:非牛顿流体
首先按照淀粉和水,体积比约为3:1,混合均匀,搅拌至粘稠状;其次把手指缓缓伸进流体中,黏糊糊的淀粉溶液会沾满手,而握拳迅速击打时,就会像石头一样坚硬。
那这是为什么吗?非牛顿流体,是指不满足牛顿黏性定律的流体,即其剪切应力与剪切应变率之间不是线性关系的流体,是一种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流体。区别于牛顿流体,非牛顿流体具有可变的粘度。非牛顿流体是当表面没有压力时,它像液体一样柔软;当受到压力时,它就会产生粘度。压力越大,则粘度增强,硬度变大,这就导致在压力极强的情况下,它会暂时变成固体,具有很高的硬度,即所谓的“遇强则坚,遇弱则柔”。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通过这次大学生三下乡进幼儿园的科普实验活动,我们希望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并通过亲身参与实验和互动交流,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锻炼和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科学传播和组织能力。希望这次活动能够成为大学生与幼儿园之间的桥梁,促进科学教育的发展和交流。